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大清海外生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清海外生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明清时期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原因?
特点:朝贡贸易发达;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。
成因:自然经济为主体;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;天朝上国观念浓厚;重农抑商政策强化;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;“薄来厚往”的朝贡体系;海防松弛,倭寇骚扰的加剧;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等。
明太祖曾宣布朝鲜、日本、安南、真腊、暹罗、占城、苏门答刺、爪哇、湓亨、白花、三佛齐、渤泥等国为不征国。就是对这些国家和地区,和平相处,互不侵犯。周边国家传统的贸易活动,仍***用朝贡贸易形式
明成祖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,取消对外商的限制,宣布“自今诸番国人愿入中国者听。”并多次派遣中官出使东南亚各地,招徕各国朝贡贸易。成祖至宣宗时郑和等率领舰队远航,除政治目的外,也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。
明:因为财政匮乏、走私严重,既然如此,那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打开海外贸易。所以隆庆开关,明开放通商口岸。并且,只用白银交易,造成大明对外国的贸易顺差,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大明国内。
清:皇上也希望要点儿洋人的玩意儿,皇上也喜欢好玩的东西。恰巧洋人的东西又都很精巧。所以前期是禁海令,后来***之后,依然是贸易开放。大清的前中期,大清对于外国也是贸易顺差,三分之二的白银流入大清国内。但是,英国对于大清是严重的贸易逆差,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,急需资本。所以在晚清,英国商人往大清倒腾***,林文忠公虎门销烟。导致英国的不满,开始***战争。从此,在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加持下,大清的对外贸易就衰弱了。
元明清对应西方时间?
中世纪,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(主要是西欧),自西罗马帝国灭亡(公元476年)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(15世纪末到17世纪)的这段时期。 欧洲中世纪时,中国正处于南北朝到明朝时期。 “中世纪”一词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。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***来统治。
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,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,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,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,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“黑暗时代”,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。
元明清的时间跨度总长为641年。其中元朝时间跨度为***年,明朝时间跨度为276年,清朝时间跨度为296年。明朝时期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(14—16世纪),新航路开辟(15世纪),宗教改革(16世纪)等大***。
清朝时期对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(1640—1689),美国独立战争(1775—1783),法国大革命(1789—1815),第一次工业革命(1765—1840)等时期
清朝末年的王公贵族们及其子女们有哪些在国外发迹?
据我所知,应该是没有的。当然,这跟“发迹”这个词的定义有关。什么叫发迹呢?中产阶级算发迹么?问题是人家本来在国内的时候是贵族阶级,比中产阶级要高,跑到外国当个中产阶级,应该不算“发迹”吧。
清代末年的王公贵族基本都是旗人,旗人王公贵族能够保持贵族身份,主要靠三个部分。第一是爵位,比如说王府,是亲王或者郡王爵位,公府,是公爵,子爵府,是子爵,爵位代表了品级,也代表了出仕的特权,也有一定的收入。第二是婚姻圈,贵族有贵族的婚姻圈,即所谓世家联姻网,这保证了他们作为同一“阶级”的人互通有无,互相照顾,当然也互相争权夺势。第三是田产,王公贵族的本质必然是封建贵族,封建贵族的本质必然落到不动产上。有人看清代亲王一年一万两银子俸禄,感觉很多。其实清代亲王一年的收入中,俸禄只占很小一部分,大部分的收入是田产、地亩、房屋这些不动产。
清帝退位之后,八旗制度逐渐崩溃,这些王公贵族在政治上没有了发言力,爵位也就变成了虚文,没有俸禄,也无法保证出仕进入政治圈。婚姻圈里,因为圈内基本都是同一类人,所以基本都是“六亲同运”,一起衰败。最后的稻草就是不动产,这是清代旗人王公贵族到了民国初年还能够过着奢侈生活的基础。
不过这在***北伐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。不同于北洋***和清代王公贵族本身关系较好,***和旗人王公贵族关系极其恶化,所以在北伐到北京之后,展开了“清理旗产”工作,即通过极低的官方价格,强制购买旗人贵族手中的土地。所以旗人王公贵族一下子从大地主变成了没有田产的人,失去了经济基础,也就彻底衰败了。
在这个过程之中,多数八旗王公贵族都破败,沦为中产或者更下的阶级。极个别的八旗王公,通过投资,转变为大房产主或者资本家,但是与清代而言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。而这些人如果离开了中国,到了海外,资本和房产必然被没收,只能“白手起家”,很难恢复之前的地位和财产,所以混得多好,也都提不到“发迹”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清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大清海外生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