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海外生活小费怎么交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小费怎么交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美国便利店要给小费吗?
美国的便利店和超市不需要给小费,但街边小贩或餐厅,酒店之类的地方,就需要给小费。给的额度都不相同,如果你不给小费,强行离开,会换来对方不高兴,认为你不尊重他们的劳动价值。
这是对于服务价值观的不同而定,所以切记不要用自己在国内的消费观去看待美国。
习惯性是便利店,超市,快餐店没给小费。餐厅是要小费的,刷卡时候先预刷吃饭的金额,账单和卡再拿给你,自己在上面 填上想给的小费金额,一般百分之15~25, 然后离开就可以啦, 最后刷的钱就加上小费了~ 酒店打扫一般1~2刀,要给现金不要给硬币哈,不礼貌的 ~
在国外给为自己服务的人小费是表示最大的尊重,为什么在中国给小费这种情况却不普遍?
旅游出去的人都知道,在国外,哪怕帮你一点小忙,都要伸手要钱,名曰“小费”。
这就表示你给了小费,对他的帮助就是尊重,不给小费,就不高兴。
资本社会以金钱为重,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一样。
我们以能帮助别人为荣,为乐。
雷锋精神在我们国家发扬光大。
国制不一样,民俗不一样。这就是给小费在不同的国家,有不同的凡响。
个人认为,首先,美、加、澳、欧洲的小费也算是当地社会人文的一部分吧。
尤其美国,小费是服务业的重要收入之一。因为一直以来的习俗是老板给服务岗位开的工资不高,而是用客人的直接满意程度以小费形式给到这些员工,老板相对承担的成本也低了。。所以很多服务岗位,比如餐厅服务员,酒店的清洁服务员,司机等等,拿的工资是比较少的,小费在收入里占比重就很大了。相当于一个自成约定的小费文化习俗。所以,很多高级些的餐厅,小费都直接体现在账单上让你选择一个比例或者自己填写一个比例,小餐馆、酒店打扫、酒店服务生、司机等等,为你服务过的给零钱或者付款后不找钱成了常态。
欧洲嘛,就不说小费起源英国这历史原因了,目前在西欧,小费的存在,从某一方面是强调服务人员的地位和被服务的人是平等的。没有说,服务员就该低人一头,客人就是无条件上帝。所以,为你服务后,给小费是对尊重对方的劳动的表现,小费就不那么强制性了,没有像美国那样小费起步10%或者15%了。
其次,从市场经济的另一个角度来说,这种西方国家的小费机制,可以让服务人员更好的服务态度和付出,会得到更好的报酬,无形中促成了服务业态的良性互动。而雇佣者也降低了他们的人员运营成本。。。
中国呢,首先并没有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悠久的“小费文化”这种历史,另外在服务行业基本薪酬相对固定的,符合国家的最低收入保障,并没有美国服务业基本工资那么低靠挣小费生存。
还是我个人的意见,小费和一个国家的历史相关,也和这个国家的国情、市场经济体制相关,并不完全就能说小费就绝对符合市场规律和***分配最佳手段,也并不完全就适合中国。
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。古有“周礼”,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,最崇尚的品质是,“见义勇为”,“重义轻利”。
利,就是物质利益,也可以理解为是金钱。我们还推崇光明正大,光明磊落,有一是一,有二是二。既然是商业行为,既然是经商,就要明码实价,已经定好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,已经付出了真金白银,怎么可能还要什么“小费”呢?在中国,绝大多数人都把“小费”看成是额外的索取,是不义之财。就是接受小费的人本身,也不看好这个“小费”!感觉是一种对人格的汚辱。
在旧中国,也存在小费。比如,在饭馆吃饭,就有给“跑堂”的和“店小二”小费的情况。那个“跑堂”的,或是叫“店小二”的也会接受小费。这在四大名著中,特别是在《水浒传》中都有很多描写,那些梁山好汉们常常拿出“散碎银两”。新中国后,我们叫“服务员”,服务员有各种各样,据说有“八大员”,比如售票员,驾驶员,邮递员,保育员,理发员,售货员,炊事员,服务员等等。但绝不允许八大员接受小费。直到今天,小费基本上绝迹了。
至于外国,有给小费的习惯,我们不做评价,那是它们的文化。这也说不上是不好。但总是给人有些“势力”,“爱财”,“贪小”的感觉。我们现在,不知出于什么心里,有人提出,也应该给小费。我看,这很不妥。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大相径庭,和互相关爱,力求奉献的,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不合拍。还是不给小费为好!
如果感到,服务人员太辛苦,可以明码实价的加工资,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岂不更好?再退一步说,用小费来平衡,评价服务,尺度也不好掌握,怎么给?给多少?谁的心里也没有底。
外国有的事,过去有的事,不一定是对的,不一定是好的。有的人看事物,常常戴着有色眼镜,喜欢妄自菲薄,这倒是应该警惕的!在小费问题上,我看倒是应该“钢愎自用”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小费怎么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小费怎么交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